书目

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

内容简介

《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系统性地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过程以及需求工程、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基本的软件工程技术。此外,《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还介绍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等新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突出软件工程方法的工程实践,以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示例贯穿各部分内容,同时基于软件构造工具、软件测试工具、软件维护工具等介绍相应的工程实践。《软件工程:方法与实践/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第1章对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的根本性困难以及软件工程知识领域进行概述。第2章介绍软件过程。第3章至第7章按照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分别介绍需求工程、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5个技术领域。第8章和第9章则分别介绍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和软件产品线。最后,第10章介绍几种软件开发新技术(面向方面的编程、面向特征的编程、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

作者简介

赵文耘复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工程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软件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八五”、“九五”期间参加杨芙清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的研究,为复旦大学所承担的各子专题的主要开发人员及负责人,同时还负责国家863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项、上海市科委项目3项以及多项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彭鑫,博士,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复旦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10年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入选复旦大学“卓学计划”。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维护与演化、软件产品线、白适应软件、移动计算与云计算等。至今已在国际会议及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并担任了ICSR,SEKE,ICSM等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研究工作获得第27届软件维护国际会议*论文奖。张刚,博士、高级工程师,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包括软件开发方法、软件体系结构、软件维护等,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201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此前在上海贝尔任职12年,历任软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软件开发经理、主任工程师和顾问工程师等职,曾长期担任全球第一款全IP千兆接入产品ISAM7302的总体软件架构师。自2009年起担任公司战略与转型部门技术教练,成功引领了多个产品和团队的敏捷转型。2013年被贝尔实验室授予“杰出工程师”称号。沈立炜,博士,复旦大学软件学院讲师。200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前往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进行学术访问。目前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软件体系结构、软件产品线及自适应软件等。参加多项国家863项目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丛书

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