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

内容简介

毒巧克力命案ThePoisonedChocolatesCase(1929)AnthonyBerkeley(1893-1971)从数学到心理也真是无巧不成书,我曾写过的《礼诺谋杀案》(TheRynoxMurderMystery,1930)的介绍文字里头,文墨有感于推理小说的历史更迭,注重机关装置的本格派如何逐步向注重心理互动的社会派犯罪小说“倾斜”。我顺着文势引出一位推理小说“先知式”的人物,也就是恰巧引述到今天要介绍的小说作者安东尼?柏克莱(AnthonyBerkaley,1983-19

作者简介

考究安东尼·柏克莱的创作生涯,我们其实又看出这段话也是他的夫子自道,他不仅预言世界的演化过程,某种程度他也预先招供了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柏克莱自一九二二年开始从事推理小说创作,初期以短篇小说为主,一九二五年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莱登庭神秘事件》(TheLaytonCourtMystery),也带来了他的第一位侦探主人翁罗杰·薛灵汉(RogerSheringham)的出场;虽然他的业余侦探薛灵汉的设计带有一点嘲弄读者的意图,但他的初期小说成就完全是属于黄金时代的本格派古典正统推理。到了他推出第五部长篇小说《毒巧克力命案》(ThePoisonedChocolatesCase,1929)时,作品的经典地位以及他个人的大师地位大概已经确立。《毒巧克力命案》曾被推理小说评论史家朱利安·西蒙斯(JulianSymons)誉为“侦探小说历史上一个最惊人诡巧的故事”(Oneofthemoststunningtrickstoriesinthehistoryofdetectivefiction),几乎是把它摆在“奇案设计”最高峰的位置。可能正是因为这个“高处不胜寒”的位置,让柏克莱提早看见古典推理这个小说类型的局限:一九三〇年他说出上述那句知名的预言来,他自己在一九三一年就使用另一个笔名法兰西斯·艾尔士(FrancisIles),并在两年间创造出两部推理史上极其独特不凡的犯罪小说作品,带领了新时代的风骚,并且把推理小说从本格派一举推向天秤的另一端。也就是说,他不止是预言了历史的走向,还亲身参加了革命,是他自己的预言成了真。这两部历史演化转折的经典之作,一部叫做《恶意预谋》(MaliceAforethought,1931),另一部叫做《事实之前》(BeforetheFact,1932),从推理小说的独创性来说,两部小说都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很多书单都把《恶意预谋》列入史上“十大推理小说”,可以想见它的地位。《恶意预谋》以加害人的眼光来叙述,《事实之前》则从被害人的视野来叙述,两者皆非传统的侦探解谜之作,心理的起伏与外在世界的以外,才是小说前进的悬疑主轴,在艾尔士的细腻描写与精彩布局之下,小说的阅读乐趣到达前所未有的境界。从作家到贵人但当安东尼?柏克莱化身法兰西斯?艾尔士之际,柏克莱的古典推理创作并没有停顿,他继续以柏克莱的笔名写出一部又一部本格推理杰作,包括上次[谋杀专门店]系列里介绍过的《裁判有误》(TrialandError,1937)在内。也就是说,从一九三〇年到一九三九年(柏克莱与艾尔士停止小说创作之年)之间,他一直是个罕见的“二刀流”创作者,白天写布局奇诡的正统推理小说,晚上写内心难测的犯罪心理小说,两者都跻身该类型的巅峰,都是该类型里屈指可数的重量级人物,这不能不算是创作史上一个奇迹了。

其他版本

全部(4)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