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

内容简介

南部侗族,指侗族聚居区域内自贵州锦屏县清水江以南,使用侗语南部方言的支系。由于汉文化对北部侗族地区的涵化程度较深,当地的文化变迁步伐较快,侗族南部方言区与北部方言区、南部支系与北部支系之间,除了语言因素外,还存在着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明显差异,形成两个局部区域文化系统,导致两地的文化习俗、文化景观、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等,各具地域性风格和特色。侗族传统文化之特色或说是侗族的原生文化生态系统,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南部区域。20世纪中叶以前,南部侗族的众多村寨,还保留着一些典型的民族传统文化景观,民族节日、风俗习惯、社会初级组织、习惯法、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价值观念也没有发生多少变异。特别是以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那些极具民族文化标志性和个性色彩的原生文化内容,在南部侗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比较完整地传承和延续下来,构成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其中蕴藏着的一些主要特点,也大体上反映出或代表着侗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质。《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秉承文化多元并存理念和文化价值相对性的立场,采取实事求是的实证分析方法,以翔实、客观的民族学材料为依据,对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几个方面的内涵展开讨论和阐述。在把握文化主体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前提下,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人类社会基本演进轨迹为参照系统,对侗文化与汉文化和苗文化、南侗支系文化与北侗支系文化进行异同比较,具体剖析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原生的、历史的形态及其主要特点和特点形成的原因。论文内容可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从“历时性”的角度,多视角地审视侗族族源、民族形成问题以及南部、北部区域文化的差异;第二部分,则从“共时性”的角度,论述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属性特点(文化风格)、与他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后形成的整体性文化特征,两者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第三部分,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就南部侗族经济文化类型、丰富内涵和稻作农耕文化样式的个性特点进行逐层探讨。就制度文化中的“补腊”制度及其功能和特点,“合款”组织、侗款制度的功能和特点,“款约”习惯法的内容和特点展开专题性思考。就传统思维方式的结构、特征、功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的具体内涵、特征进行分析与阐释。就南部侗族鼓楼建筑特点和价值,鼓楼文化的象征内容、隐喻意义及其认同仪式,提出了个人见解。

作者简介

廖君湘,1965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湘潭大学本科毕业,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世界史专业硕士生导生,1986年以来在湘潭师范学校、湖南省直属机关讲师团、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字、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从事世界历史、民族学、社会学教学工作。出版《侗族传统社会过程与社会生活》(民族出版社,2005年)、《细节如何决定成败》(华文出版社,2005年)著作两部,发表论文四十作篇。

目录

丛书

西北少数民族学术研究文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