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两宋理学美学与文学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美学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主要在原始巫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与东渐之西学等文化形态的精神关怀和冲突之中推进,每一历史阶段,都跋涉在其各具个性特征的道路上,一般地兼备承上启下的传统因素,所谓冲撞与调和、守成与创新,是整个中国美学文脉的重要话题和文化方式”①。张法在《中国美学史》中对中国美学作了如下分期:“一是中国美学从远古向先秦的演化,揭示与中国审美意识相关的文化重要概念如何从原始思维进入理性思维。二是先秦中国美学相关的文化结构的形成和中国审美方式的确立。三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产生,特别是中国式的理论把握范式的形成。四是唐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质的完成,以意境理论的出现和司空图《诗品》为标志。五是宋元中国前期审美境界继续发展并在后期文化转型新质的刺激下升腾上中国美学的*,此以文人画理论为标志。六是明代审美新潮的出现和进入清代后的蜕变,即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思想到李渔的演变。七是从明代到清代中国美学理论在小说戏曲理论的冲击下出现的新质,及对中国美学整体理论的贡献。八是晚清以市民趣味为背景的士人生活趣味对美学理论的深度开拓。九是中国美学在前后期的冲突中走向整合,呈现了一个情况复杂的美学理论总结期。”

作者简介

邓莹辉,男,1964年生,湖北巴东人。199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三峡大学文学员副教授。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