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重组的世界--1989-1991年世界重大事件的回忆

内容简介

乔治・布什执政时期恰逢20世纪最为关键的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非常重大的国际事件,它们根本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从东欧巨变、德国统一到苏联解体,以及海湾战争,在1989年到1991年的短短三年间,冷战结束了。现在,布什总统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就来给我们讲述这些风云激荡岁月里的故事。

作者简介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HerbertWalkerBush)1924年6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密尔顿市的一个百万富翁家中。父亲普雷斯科特・布什属于美国共和党鹰派,两次担任美国参议员,是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狂热鼓吹者。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乔治・布什刚刚高中毕业。他受美国陆军部部长史汀生的鼓动,毅然告别女友,投笔从戎,当了一名鱼雷轰炸机的飞行员。1944年9月2日,他在轰炸日本小笠原群岛时,飞机被日军高射炮火击中,几乎牺牲。战争结束后,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专业是经济学。大学毕业后,他在得克萨斯州从事近海石油勘探,经商成为百万富翁。1966年2月,他又弃商从政,当上了众议员,从此开始了职业政治家的生涯。乔治・布什的政治经历丰富。1970年11月他竞选美国参议员失败后,出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1971年11月,他因未能阻止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丢掉了大使职位,改任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水门事件曝光后,他见尼克松大势已去,又参与了共和党内一部分人的逼宫活动。结果,福特任代总统后,立即把他赶出了权力中心,放到外国当大使。这时,他萌发了到中国来看一看的念头,选择了美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络处主任这一职位。1975年,福特又把他调回国内,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但没多久,随着福特在总统竞选中败给了卡特,他也失去了中央情报局局长的职务,成为休斯敦第一世界银行的挂名董事。乔治・布什不甘政治寂寞,1979年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由于他的财力远不如里根雄厚,结果在共和党内提名竞选中败给了里根。他觉得4年后东山再起划不来,心甘情愿地当了里根的竞选搭档,1981年1月20日成为里根的副总统。在此后的8年中,他代表里根先后到73个国家进行礼节性访问,其中相当一部分访问是参加外国领导人的葬礼。他还担任过白宫清理联邦条例特别任务小组主任、反毒品走私特别任务小组主任、危机特别处理小组主任等职务,参与策划过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入侵利比亚锡尔特湾、轰炸利比亚的黎波里市和班加西市等行动。1988年他参加总统竞选,以绝对的优势击败民主党竞选人杜卡基斯,当选为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主掌白宫后,于1989年5月提出对苏联、东欧的“超越遏制战略”。与此同时,他还对巴拿马反美政权发动了突然袭击,摧毁了巴拿马国防军,推翻了诺列加政权;接着又增兵洪都拉斯,逼迫尼加拉瓜在美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举行多党制大选,推翻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权,从而重新控制了中美洲。乔治・布什为了控制中东与波斯湾这一战略要地,抓住海湾危机爆发的有利时机,调集重兵进驻海湾地区,通过代号为“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的两次大战役,重创了敢于藐视美国霸权的伊拉克。战后,他又在伊拉克北部划出安全区,在伊拉克南部划出禁飞区,使美军赖在海湾地区不走。接着,乔治・布什又提出了建立美国称霸世界的“世界新秩序”计划。乔治・布什可以剧变世界,但却不能如愿以偿地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旧的世界格局解体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与宗教纷争突出起来,引发了一系列的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美国放火容易灭火难,它四面出击,疲于奔命。国内财力枯竭,经济问题成堆,种族矛盾激化,终于酿成了震动全国的洛杉矶事件。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克林顿抓住这一机会,以“全面改造美国经济”作为竞选纲领,在1992年的总统选举中,击败了乔治・布什,结束了共和党人主掌白宫长达12年之久的历史。乔治・布什离任后,4次应邀访问中国,受到中国领导人接见。他表示要为促进美中关系而尽力。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