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

内容简介

看文物、游博物馆,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读完《那爷爷讲国宝的故事》,成为不了专业讲解员,也能对着文物讲个一二三。它用贴合孩子的认知经验的方式来讲述,从日常的生活、身边随处可以见的事物入手,由浅入深,一步步带读者了解文物知识,从自家的餐桌联系到古人的饮食,从一块红烧肉联系到精美的玉器。书中包含600幅全彩插图,原汁原味呈现了文物的本貌。能够让小读者在故事中认识国宝,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走进古人生活、培养审美趣味。分册简介:《青铜器》听说“豆”等于现在的高脚碗?“鬲”是古人的锅?洗手偏用这浅浅的“盘”?青铜器的世界好难懂,鸟纹、龙纹、人纹还有让人念都不会念的纹,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那爷爷在书中创作了小琳、小闻一家。在去博物馆的日子里,面对两位小朋友问不完的问题,爸爸妈妈总有好对策。他们因势利导,借助孩子们的兴趣讲文物,一圈走下来,两位小朋友真是收获满满,青铜器的主要类型、来源、用途全都记在了她们心里。《玉器》硬玉是不是很硬?软玉是不是很软?采玉是不是像捡鹅卵石那么简单?中国人又为什么能有“化干戈为玉帛”的气量?遥远的洪荒古史里,祖先们留下了几块打磨过的石头,竟不知,自此以后的玉石情结,已在华夏大地上千秋相传。小闻和小琳缠着爸爸讲玉器,一讲就讲去了博物馆里,黄玉三连章、白玉花熏、碧玉带钩……各式各样的玉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用,玉石真的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瓷器》有一种宝贝,它既是饭桌上的杯碗盘碟,也是我们给世界的印象。它既源自脚下广袤的土地,也是中国人用头脑与智慧塑出的形状。它可以清雅别致,也可以富丽堂皇。瓷器,就这样从古代信步走来,一次又一次令世人惊叹。这次的瓷器之行,因为多了弟弟小中,变得热闹非常。张伯伯的收藏,真是让他们大开眼界,原来用瓷器喝茶,还能生出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呢!被激起了求知欲的小闻和小琳,又是向爸爸要书看,又是去博物馆,瓷器的精巧与丰富多样给她们留下的深深的印象。《竹雕》我们的祖先,是出了名的爱竹。他们拿竹子盖房,拿竹子盛饭,后来干脆把竹子摆上桌案,于是雕刻竹子成了一种风尚。喜爱风雅的读书人竟形成各种派别,争相把笔墨气韵留在竹面上。因为竹雕不易保存,所以它虽取材普通,但能流传至今,就已是分外珍贵……《画里的故事》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可以沟通古今中外。我们的生活里,画以各种形式存在,漫画、动画比比皆是。同我们一样,古人也喜欢画。他们的画中,有笔墨的清香,亦有文化的滋养,还藏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没有摄像机的年代,这些画就是历史最生动的记录,久远的时光相册等待着你的开启。《画里的鸟》小朋友对鸟儿有着天生的喜爱。小黄鸭、大白鹅、老鹰、山喜鹊……总有一款可以让他/她中意。我们中国人的天性,是喜欢花和鸟的,所以在国画里,专有“花鸟”这一科。这些有着翅膀和羽毛的可爱生命,被画家的妙笔记录在纸绢上,毫厘间的细腻与传神,总是一次次地在不经意间撞击我们的心灵。中国的花,中国的鸟,就这样静静散发着独一无二的美丽。《印章》我们的祖先,是一群有魔力的人。他们能让一把刻刀在一个小石面上尽情舞蹈,能在尺寸之间演绎气象万千。他们刻字,他们刻画;他们不断复古,又热爱创新。无论是作为单纯的装饰或玩件,还是作为重要的凭证或权利的象征,印章都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笔墨纸砚》笔、墨、纸、砚为什么会被古人奉为“文房四宝”?其实,抛开珍贵的选材或是精巧的制作不提,就算是普通的笔墨纸砚,也包含着大大的学问。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一块黑乎乎的墨,居然要二十几种手续来制作;没有纸的发明,文化的传承只能依靠笨重的简册;为了找到制砚的优质石料,不知有多少人走过多少路,试了多少种石头……《汉字》汉字是历史和时间的旅人,一路上走来,它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一代代的书法家是汉字的造型师,在他们的努力下,汉字变化着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在通用的字体上发现图画的影子。先祖用图画创造了汉字,他们的智慧在一笔一画中长存,汉字的灵魂是属于图画的。《古时候的儿戏》你知道吗?很多一本正经的大人也都曾是调皮贪玩的小朋友。以前的小孩,没有手机、电脑,没有可以遥控的小飞机,但他们的快乐可一点都不比我们少;或是借助一些小小的道具,或是三五成群跑出去看热闹,他们总能让自己的童年妙趣横生。如果哪天,有人像那爷爷一般,向你细述童年的游戏,请一定要认真倾听,因为这些都是中国的孩子用欢笑来守护、传承的“文物”呢。

作者简介

那志良(1908-1998)满族,字心如,北京宛平人,学者,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人称故宫头号“活字典”。他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诞生起,经历了与文物共生死的全部历程。抗战期间,他护送上万箱文物走过大半个中国,几乎没有丢失或损坏的,堪称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

目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