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中山陵档案(附属建筑)

内容简介

中山陵园,以中山陵陵墓为中心,灵谷寺与明孝陵为依托,周边分布建筑百余处,既有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捐资建造的各类纪念性建筑――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也有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旧址改建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等附葬建筑,还有首都全国运动场、陵园新村等附属建筑所构成的纪念、文化、体育建筑群。散布于陵区内的各类建筑,根据山体走势,精心布局,既烘托了中山陵的宏大与庄重之气,又成一体,独具风格。值得珍视的是,陵园内的各类建筑大多出自著名建筑师和承揽了国内诸多优秀建筑的营造厂之手。这些建筑师大多都有海外留学与工作的经验,善于将国外新兴建筑理念与中国传统建筑思维相结合,他们的付出成就了我国建筑史上的诸多精品。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和寅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关颂声和杨廷宝,回国后合办了著名的基泰工程司,他们设计的音乐台优美协调,与周边风景浑然天成,是中山陵园标志性的建筑之一;长沙雅礼大学和清华学堂两项校园设计使亨利・墨菲(HenryKillamMurphy)声名大噪,他主持设计的《首都计划》金陵女子大学获得了海内外高度赞誉,随后他受国民政府之邀设计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光化亭与叶恭绰捐建的仰止亭同出自于刘敦桢之手,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他,深谙中国古建筑研究,他设计的光化亭采用全石材建造,精细严谨,雕工精细,花纹至美,如今依旧完美无瑕;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科的卢树森主持设计的藏经楼,具有独特的仿清代喇嘛庙风格,在历经至少四次的方案修订与完善后,才交付建业营造厂修建。本册作为《中山陵档案》的延续与完善,与《陵墓建筑》分册相呼应,以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为依托,按照附葬、纪念性建筑、文体设施、官邸、路桥水坝、地图的脉络,收录了陵园内绝大部分建筑,包括已毁的桂林石屋、陵园新村等,考虑到视觉美观性与表现的清晰度等因素,我们以设计底图为主,蓝图为辅,既辑录了设计图,也收录了施工说明等文字,同时也涵盖了包括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各方签章的签字验收蓝图。我们对此进行了统筹梳理、纂名与注释,旨在向世人呈现从设计到施工并完成验收的全面系统的历史印记。

目录

在售商品

7家店有售 新书7家
510.00
综合价格品相店铺 只看全新

—  END  —